2010年4月5日

[寫真]遺落在農16的紫色寶石-鼠尾草花田

明誠路那端的農十六一幢幢大樓住宅與力子家的舊社區成了強烈的對比,僅隔著一條馬路確有著如此大的差異,這可算是北高雄近幾年來都市發展的特徵。而農十六裡最引人注意的大概就是那一整片的公共開放空間:凹子底森林公園,東起博愛路凹子底捷運站,一直向西延伸。

凹子底森林公園,雖然名為"森林"公園,其實沒幾棵樹,而且距離成為森林還需要一點時間。曾騎車經過幾次,公園裡可種植了不少花卉。三月返台休假的時候,有一回經過公園時,我的目光被緊緊吸引住,因為那是一片鼠尾草。雖然只有小小的一片,但也算是這都市裡絕無僅有地,遺落在農16公園的紫色寶石。


雖然不太清楚公園裡這紫色與粉紫色的花,是否全都為鼠尾草?不過我還是統稱這片為鼠尾草。這天藍得很舒服,時間大概是早上10點左右,高雄的豔陽已經可以晒痛人了。可能時節不太對,總覺得花開得零零落落地,沒有盛開、旺盛的那種生命力。
_DSC0996


這紫色鼠尾草沿著外圍種了一排,裡圈則種滿粉紫色的鼠尾草。
_DSC0999


沿著工人留下來的小徑深入到"花海"中心(嗯,應該算是花海吧!總不能說是草海?),偶然發現在陽光下閃著光的蜘蛛網,哈!還好,差一點被我弄破,這樣蛛蛛大概就要餓肚子了。
_DSC0997


我在花海中央站了一會兒,雖說是最好的view,不過還是沒有啥感動。可能四周的雜物太多了,不容易讓人超脫都市紛擾。因為與這花海不期而遇,其實也沒有準備機絲,手邊只帶了ZF35 & Sigma150mm,還好有Sigma 150mm,可以拍些微距。


對於一整片的鼠尾草其實我不太擅長處理,我用ZF35拍了幾張,總覺得畫面中沒有重點,小廣角在這樣的題材上實在不容易去構圖(重點是要躲開一些雜物)。真是汗顏。不過這樣的照片卻讓我延伸出另一種想法:用後製作來引導視線。其實這個想法是思考"透過後製作的技巧讓主題凸顯"的可能性。用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要透過修片技巧來救這一些廢片。


很多構圖的教科書都教我們畫面中主體擺放位置以及讀者視線路徑的關連性。說穿了,就是透過構圖中的線條、對比、色彩等等元素,引導讀者的視線來到畫面中主體所在的位置。原則上,在風景的構圖裡這定理主宰著畫面構圖規則,區塊大小比例會直接吸引讀者的視線聚集。嗯,底下的兩張照片我也遵循著1/3的比例進行構圖,但是困擾我的是我的主體(鼠尾草)在整個畫面中的比例太小,而且反差不夠大,整個主體(鼠尾草)變得很雜亂。是的,不得不承認這是當時急著想離開隨手拍的,並沒有真正用心去觀察、去構圖。


因為我有訂閱Leica中文站電子報(大推薦)的習慣,所以,我事後想到的後製作方式就是"萊卡畫面獨具特色的暗角",利用暗角把讀者的視線聚集到我想要表達的主體上。這很具實驗性,其實效果如何我也不清楚,不妨試試看。先來看Sample1的原圖。

_DSC0993_N
Sample1裡,想要凸顯的是下方的花海,不過因為整體的對比不夠明顯,我覺得粉紫色的鼠尾草與藍天同時在畫面中都會成為視覺的焦點(夠亮)。於是我利用NX2的選擇控制點搭配色階調整,刻意將藍天壓暗(同時變得更蔚藍)以凸顯畫面底下鼠尾草。

Sample1修改後的模樣,讓主體的亮度成為畫面中的焦點,應該會更有效地導引視覺(僅是自我感覺)。
_DSC0993


底下是Sample2,相同場景、相同的毛病,不過後方多了一棟公寓,因為躲也躲不掉所以只好讓他入鏡,畫面已經夠雜了還有一棟公寓來攪局。相同的做法,我嘗試在畫面上添加暗角,讓讀者的視線可以聚集到鼠尾草上。Sample2原圖。
_DSC0998_N


修正後的模樣。
_DSC0998


修改前後的比較,我認為ZF35原先的空間感在加入暗角的處理後,有被凸顯出來,讓主體與虛化背景更明顯地切割開來。不過這樣的後製作處理是否合宜?還是因人而異,見仁見智,但不失為數位攝影的一種可能性。


好了,最終同場加映幾張Sigma 150mm的微距。
_DSC1003


_DSC1011


期待花海的盛開,期待下回休假時再去享受那片鼠尾草(希望他還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