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

[分享]B&W Zeppelin Air

還記得2009年還在上海的時候,我曾經夢想着未來家裡的音響規劃(點這裡),沒錯,就是無線網路搭配B&W Zeppelin。事隔三年之後,我和力子買下生平第一個小窩,而這個夢想就這樣一步步地實現。

只不過物換星移,今天要分享的是B&W Zeppelin Air,在原先的Zeppelin基礎上又支援Apple的AirPlay。

_DSC4314
這個是B&W的外包裝,可以看見B&W Zeppelin Air的字眼以及一些Code碼。

說到B&W這家公司,其實我先後入手了B&W MM-1 & C5,由於使用體驗都還不錯,所以對於這家來自英國的音響廠評價還不錯。這也使得新家建置視聽音響時,我只考慮B&W。


_DSC4315
來了~真的是”開箱“。外部瓦愣箱裡裝著的是正式的外盒包裝。


_DSC4316
鏘鏘!B&W Zeppelin Air登場! Air版本與舊版的包裝是不同的,舊版以黑色系為主,Air則是以白色系為主。不過,還是覺得黑色系的包裝比較符合Zeppelin的氣質。


_DSC4318
拆開的方式在紙箱上還有圖示說明,教你如何傾倒紙箱安全的把Zeppelin倒出來。



_DSC4320
Air版與舊版的包裝方式也稍有不同。附屬線材與遙控器就直接固定在保利龍上。而Zeppelin本體直接就有左右兩塊保利龍直接包覆。


_DSC4333
宛如藝術品的Zeppelin Air,優美曲線,讓人不駐足欣賞也難。Zeppelin Air外觀基本上與Zeppelin一樣,兩者基本上無明顯的差異。(上面的iPod nano是我的,不是原廠配件)


_DSC4335
側面與連接座特寫。與iDevice連接的連接座,如同前作,同時保有優異的操作性、實用性與設計美觀。而從這個角度望去,可以發現Zeppelin Air的背部由以前的銀色亮面不鏽鋼改成黑色亮面材質。比較不解的是,前作背部是不銹鋼材質,所以重量一路來到7Kg,但Air版本已經改成玻璃纖維與樹脂,為何重量仍然也維持在7Kg? 



_DSC4336
Zeppelin Air中央的操作界面極其簡潔,只有幾顆必需的按鈕,這樣的設計讓欣賞音樂變得更加簡單、單純。


_DSC4338
Air版本將指示燈直接融入于連接座之上,這點也是與前作不同之處。


1-Advanced-audio
本圖摘自B&W官網
Zeppelin Air由五個單體所構成,分別為高、中、低音單體組成,算是一組中規中矩的2.1音響。而Air的中音單元是重新設計,可以提供細膩的人聲表現。低音部分,Flowport技術與先進的數位信號處理顯著改善了低音效果。而高音單元,則是與MM-1採用相同的設計,師承鸚鵡螺的技藝,讓高音更加通透。這些改善效果讓Zeppelin Air的表現更能打動人。


3-Digital-signal
本圖摘自B&W官網
Zeppelin Air的特色是將音箱與擴大器合而為一,這樣的設計對於我這種非玩家的人(音響白癡)來說是一大福音,因為只要將電源以及iPod連接上、播放,享受音樂就是這麼簡單。


Zeppelin Air 除了新增Airplay功能之外,同時也能夠透過本身USB port 連接電腦直接輸出音源,這設計與MM-1是相同的,可以透過USB享受無損的訊號播放。只是,我的Zeppelin主要是擺放于客廳,所以,Airplay功能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原先Zeppelin只能透過Apple airport express的光纖輸出來播放iTune的音樂,而現在直接透過AirPlay即可辦到!!省去這些複雜的連接線,也讓客廳整體美觀提升不少。

最後來說說Zeppelin Air的體驗感受。第一印象就是強而有力的低音表現!這個還挺震撼的,或許先前並沒有習慣聽這麼強的低音,所以剛接觸到Zeppelin Air時,真的有一點點給他嚇一跳。我將Zeppelin擺放于客廳這樣的開放空間,整體上,Zeppelin的聲音彌散效果能起到環繞的音效,但是畢竟是2.1的音箱,要實現5.1的效果仍有一些些差距,一般觀看影片已經足以。但是,反過來說,我使用較多的機會反而是聆聽音樂而不是家庭劇院,Zeppelin Air確實在音樂表現上讓人刮目相看。如同MM-1的表現,高音與中音人聲有B&W慣有水準表現,溫潤,低音表現我覺得有一點太過。整體音場表現與MM-1不同,感覺指向性不如MM-1明確,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聲音環繞著你的感覺、身陷其中更加開闊。

一般時候,在客廳閱讀,或坐、或躺,這些不良姿勢並不合適聆聽MM-1,但換成Zeppelin,則大大契合。任憑聲音在空氣中蕩漾、圍繞,悠閒地看着書,如果再能泡上一杯好茶,這樣的午後實在是相當愜意而享受。

Zeppelin Air,真的集視覺與聽覺之美于一身。

2012年5月6日

[分享]LAMY 2000 Series - 401

SDIM0953

由於日常工作的需求,我對筆的需求很大。在會議中的筆記,在討論中的繪圖,在溝通中的演示,這些都需要“筆”的協助,即便是數位化盛行的今日,筆的存在仍是無可取代的。

一支好的筆,是很重要的。書寫流利、握感舒適、精緻典雅的外觀,這些都足以構成或影響你品味的因子,甚至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當然,我等平民百姓實在沒有額外的財力去收集、追尋名筆,更何況只是用於日常活、工作中的雜記。

話雖如此,“筆”的問題也困擾我許久。由於每日筆記的量頗大,一遇到出水不順的筆,這個就會大大的影響工作情緒。所以,一直以來不停地在找尋好寫流利的筆。先後試過水性筆,但由於容易滲透支張而放棄,原子筆則嘗試過多數日系品牌,最後鎖定在白金與Zebra的多用筆(工作需要,多色油墨便於工作分門別類)。

直到最近,漸漸地發現手邊的Zebra筆開始陸續不順,於是開始重新物色。想想,一直都是寫日系筆,來換換口味,改歐系看看。尋尋覓覓之後,就選上LAMY。

LAMY這家來自德國的品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來在各書店的能見度還不算低。LAMY由C. Joseph 於1930年在海德堡創立。LAMY的品牌自1952年起已屹立至今,創業的第一年已推出脫穎之作LAMY 27墨水筆系列,充​​分顯現公司的創新敏銳觸覺。1966年更見證著LAMY出類拔萃的設計LAMY 2000系列面世。

LAMY 2000的設計師便是帶領Bauhaus運動的Gerd. A. Muller。LAMY 2000自1966年首次登上櫥窗時,已經是一種劃時代的發明,她無意成為品牌標簽的裝飾,而是展示書寫工具的基本功能。透過本身功能的超卓以製作工藝的精湛,把Bauhaus流派的傳統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時間流逝,LAMY 2000經過幾次的演進,衍生出鋼珠筆、原子筆、多用筆等系列,雖然不同系列,但一樣稟持著簡潔、功能性的設計思維。1991年Gerd. A. Muller與世長辭,但他替LAMY所設計的LAMY 2000仍然繼續活躍著。


SDIM0954
開箱,厚紙盒開啓後,LAMY 2000就靜靜地躺在其中。


SDIM0955
LAMY 2000 - 401本尊,雖然這是四色的多用筆,但筆身絕沒有各位想象中的臃腫。玻璃纖維髮絲處理的筆身加上優美的曲線,這讓LAMY 2000的握持感相當飽滿,卻不失輕盈。(不銹鋼筆夾上的標簽還沒有移除。 U_U||| )


SDIM0957
筆夾特寫,不銹鋼筆夾上面低調篆刻着LAMY品牌,髮絲處理讓金屬筆夾與筆身風格協調一致,更添成熟感。而在不銹鋼筆夾背面浮雕著Germany則是LAMY 2000系列一慣的作法,算是個小小的設計驚喜。401是四色多用筆,所以在筆身尾端嵌著藍、紅、綠色環來標示筆芯的顏色。眼尖的你或許已經發現了,這筆尾並沒分成四個按壓開關,而如何推出所想要的顏色?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將你所想要的顏色色環朝上,按壓出來的就是對應顏色的筆芯,很簡單吧!?對了,忘記說明第四種顏色-黑色,是將筆夾朝上即可按壓出黑色筆芯。


SDIM0958
前端特寫,延續優美的筆身曲線收斂于金屬的筆端,同樣是髮絲處理。在所有顏色的筆芯前端還有相應顏色的色環,幫助使用者判定所選筆芯顏色是否正確。


SDIM0961
筆身內陳列着四種顏色的原子筆芯,以這樣的體積加上自動選色的機構,算是設計相當緊湊(以我的觀點)。


SDIM0962
最後是筆身標簽,嗯,55歐元,不算便宜。


經過幾天的書寫體驗,LAMY 2000的原子筆書寫流利,不會像一些原子筆會在筆端積墨,至少我還蠻滿意的。唯一比較失望的是紅色的墨色不夠鮮艷,總覺得標記重點時並不夠醒目。其餘表現還算得上可圈可點。如果你崇尚簡約設計,又正好在尋覓書寫工具,我想LAMY 2000系列會你不錯的選擇,在價格與功能、設計之間,一個均衡的選擇。

同場加映,我的三支多用筆,由左至右依序是白金牌、Zebra、LAMY 2000。
IMG_2256